影视剧中,为什么皇帝总在批奏折?

2023-07-08 08:54:08 来源:凤凰网

N刷《甄嬛传》的壹读君|敏敏 谢冯辉

在宫斗剧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剧情:娘娘们在后宫斗得你死我活,而皇帝在案前批奏折批得昏天暗地。

《甄嬛传》里就常有皇帝疯狂批奏折的片段,白天批,晚上也批,召幸嫔妃之前批,给太后请完安后继续批,就连病了都想着批折子。


(资料图片)

而且不管谁来劝,都不管用。太后劝过,皇后劝过,华妃劝过,果郡王劝过,连敬事房的太监都劝过,但皇帝嘴上该说说,实际折子一个也没少批。高兴了,奖励自己批俩时辰折子,不高兴了,直接批一天。

头也绿了(不是)|图源:《甄嬛传》截图

就连女主甄嬛出场后,大胖橘还是唯爱奏折。

刚和嬛嬛见面没一会儿,就“朕还有很多折子要批”,有时候嬛嬛都等他等得要睡着了,这斯还在批奏折……后面甄嬛和皇帝斗法时,甄嬛的得力助手槿汐还支招“送去的折子他必看”,果然最后皇帝病中还在看奏折,又气又累,一病不起。

为什么皇帝总有这么多奏折要批?不能已读不回吗?

批奏折≈回私信

在这里,得先为清朝之前的皇帝声明一下:我们真不是都要批“奏折”。

不少影视剧经常会提到唐、宋、明等朝代的人物写“奏折”给皇帝,但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奏折是清朝特有的文书。大臣与皇帝书面交流的形式经历了一定的演变,在清以前,皇帝们确实会批复,但这些书面文件并不等于奏折。

根据刘勰《文心雕龙》的观点,商朝的太甲与辅政老臣伊尹开启了君臣书面交流的先河。太甲即位之初,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文章,告诫太甲要勤政为民;后来,太甲因贪图享乐、荒于政事,被流放了三年,真心悔过后才被接回来,伊尹又作《太甲》三篇来赞美他。

周朝延续夏商制度,君臣交流开始采用书面与口头两种方式。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书面交流方式越来越频繁,这种书面化的东西开始被统称为“上书”。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将“上书”改成“奏”,涵盖范围极广。

到了汉朝,君臣书面交流的过程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根据陈述问题的性质,进一步细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其中,“章”主要用来谢恩,“奏”主要用来弹劾检举官员,“表”主要用来提出请求,“议”主要用来提出不同的主张。汉之后,大臣向皇帝书面陈述事情,大体都没有超出汉朝所划分的这四类文体。

直到清朝,诞生了新书面交流的形式——奏折。然而,奏折在清朝的具体起源时间及推行时间, 学者们的看法不一,只能大致确定为:顺治时期小范围使用,康熙时期得到推广,雍正时期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按书写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奏事折、奏安折、谢恩折以及贺折四类,上至国家政务,下至百姓琐事,都可以直接报告于皇帝,保密程度很高。

换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有问题直接给皇帝发私信。

不得不说,皇帝收到的折子是真的多。

就目前所存的史料来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汉文朱批奏折六十万余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宫中档奏折十五万余件、军机处档折件十九万余件,日本东洋文库收藏的一批清代满文档案中也有谕旨、奏折等,已编目的有数百件,未编目的还有很多。其中,康熙年间的奏折有3000余件,而雍正年间的奏折更是有41000多件。

《甄嬛传》里的皇帝,也就是清朝皇帝雍正,不仅奏折收得多,还做到了一一批复。在位的十三年间,雍正基本做到了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足五小时,坚持亲自批阅每一张奏折。据统计,雍正所写下的批语超过1700多万字,相当于每天要用毛笔写4000字,并且字迹工整、端正优雅。

看到这里,谁能想到,奏折发明的初心居然是为了给皇帝减负。

图源:电影《鹿鼎记》截图

当然了,在这些奏折之中,除了对于国家大事的杀伐决断,还有不少现代人了解的趣味语录。

康熙就喜欢批“知道了”,足够口语化、接地气,像不像你那敷衍的老板(自行代入语气)。

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收录的90件康熙朱批奏折中,有25件康熙批复的都是“知道了”。简单列举几个。

曹寅:皇上,我跟您讲,从山东到南京,一路可不少稀奇事……

康熙:知道了。

李煦:皇上,您好吗?扬州又下雪了。

康熙:知道了。

李煦:皇上,我要去接任两淮盐差了,太感谢你的赏识了!

康熙:知道了。

雍正的用语则比较幽默有内涵。

比如雍正批年羹尧关于九贝子要来京的折子:

“知道了。九贝子要来京,奏了个折子,朕亦不曾批回,混沦说了个知道了,他若借此要来,使不得。你只言不曾有旨与你,不要放他来!”

这段话可以理解为,九贝子要来北京,我敷衍他说“知道了”,他如果非要来,你千万得拦住了!

另一段雍正给年羹尧的奏折批复也很有趣:“朕就是一个小气鬼。服朕之明鉴否?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朕亦甚想你。”这肉麻劲儿的,说这是对华妃说的情话我都信。

再比如雍正批王国栋关于他是否受伤的折子:“此朕几案上所污,恐汝恐惧,特谕。”直白点说就是,大家不要一惊一乍的,纸上的印记只是因为我红墨水洒了。

当然,雍正也不总是搞笑男,有时候他也会真诚、热血一把,比如他批复河南巡抚田文镜的折子:

“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

真看不出来,雍正还是这样的汉子,怪洒脱的嘞。

奏折多的原因

别看皇帝有些奏折回得妙趣横生,这背后可是一把辛酸泪,自动代入微信消息99+的痛苦。

造成这种局面的首要原因就是事多人少,一般情况下,往往是皇帝一人面对几百甚至上千人上奏的折子。在当时,官员不分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宠信和特许,就可以向皇帝上奏。在雍正执政时期,他还大力倡导官员上奏折,将奏折制度进一步扩大,使得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也有了上奏权。

一时之间,官员上奏成风,全国上下那么多的州、府、县、镇,每天上交的奏折可以说是不计其数。

除了军机大事、地方要务,不少官员还会在奏折中讨好皇帝,给其写诗讨赏的;还有官员会通过奏折相互举报、说对方坏话,将其当成打小报告的手段。

其次,有些折子是皇帝要求来的,属于自行增加工作量。

康熙年间,皇帝多次表示过,“蕃酸(即芒果)朕一次未见过,曾欲看看”“番檨(即芒果)从来未见,故要看看”。有了这样强烈的诉求,闽浙总督觉罗满保当然要安排上,并且上个奏折。

一次奏,送来了芒果树苗,过段时间再送成熟的芒果。结果康熙批:“知道了,此等东西皆无用,不必再送来。”

一个月后又奏,挑挑拣拣、想尽办法送来了芒果干。结果康熙再批:“知道了。因芒果为一次未见过之物,原想看看。看来甚是无用之物,再也无庸送来也!”

除了新鲜物什,清代皇帝还常要求地方官多汇报地方琐事。

康熙就曾要求江南三织造:“以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而多疑且精力过人的雍正皇帝就更希望臣下事无巨细多加汇报。比如苏州织造李秉忠奏报苏州油菜、小麦长势良好,雍正批示:“深慰朕怀,凡如此等之奏,务须一一据实入告,毋得丝毫隐饰。”

图源:《康熙朝满文硃批奏摺全译》截图

此外,不少恪尽职守的官员在上奏折时本就会做到事无巨细,甚至于多次上奏。

康熙年间,直隶总督赵弘燮在担任巡抚的17年中,写了大约1176封奏折,平均到每个月也就5到6封奏折吧。在康熙四十四年,他开始奏报雨水情形折,次数之频繁,内容之细,堪称帝国之最。简单举个例子:

第一次,赵弘燮:“奏报京城及顺天府等六月中旬得雨尺寸,各河道安澜无生发蝗蝻。”康熙批:“二十七日之雨朕早已知道,不必续报了。”

第二次,赵弘燮又来:“奏报顺天河间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康熙又批:“京中京北十二日又得大雨,朕已听得尔,不必报了。”

第三次,赵弘燮再来:“奏报保定真定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康熙再批:“已有旨了!”

……

赵弘燮第五次奏:“奏报顺天保定等府六月初得雨尺寸。”康熙忍无可忍批:“各处雨已遍足此报,雨折子太多,况京城京北之雨行,在早已闻得!”

本以为终于消停了,第二年又来类似的上奏,皇帝直接回了句:“你的报雨奏折也太密集了。”这虽然显示出了赵弘燮上班确实认真,但也把领导累得够呛。

图源:网友整理

最后,奏折不仅有禀明正事的奏事折,还有奏安折,简单来说就是,官员们总会问一句:“How are you?”(您好吗?)

雍正时期,杭州织造孙文成就是个爱发请安折、关心皇帝的“好臣子”。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孙文成曾在短短一年间,向皇帝呈上了不下十封的请安折,同时一共向两任皇帝上了200多个奏折,其中有很多的请安折。因为被问候了太多次,还曾闹下了这样的笑话:

孙文成:“请安。”雍正:“朕安。”

孙文成:“请安。”雍正:“朕躬甚安好又胖些了。”

……

孙文成:“奏呈晴雨录并米粮价值。”雍正:“朕安。”

到了清末,还出现了电报发奏安折的新潮流。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病重时,各地的重臣如广西巡抚张鸣岐、四川总督赵尔巽等,也都曾向京城发送奏安电报,以示关心。

图源:网友整理

总的来看,这样一套操作下来,奏折多到批不完才是正常的,怪不得雍正脑子里只想着批折子。

不过,在今天,谁没事天天给自家老板发“您好吗”,还想不想干了?

上一篇:

荷尔蒙是什么意思女性 荷尔蒙是什么

下一篇:

荷尔蒙是什么意思女性 荷尔蒙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