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智库|丰富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
【资料图】
邓集勋
培育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路径。近年来,各类高校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努力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部分高校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流于浅层,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单一、质效偏低。鉴于此,应进一步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兼顾理论与实践,完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加快建立高校学科体系动态调整机制,增强学科布局的适应性和前瞻性,使学科设置精准匹配对接产业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比如我省正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高校应有意识地在新能源电池、智能化驾驶、车联网等方面投入研发力量,设置相关专业,加强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就业创业能力辅导体制机制,将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学校专业教学体系有机融合,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训+创新创业实践”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在不同学段开设相应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育课程。比如在大一、大二期间开展就业创业基础理论教育,引领大学生积极培树创新精神、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大三、大四期间开展就业创业技能教学,鼓励、引导学生高质量完成就业创业模拟项目。另一方面,设计兼具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引导大学生及时深入了解相关领域就业创业动态和“风口”,广泛开展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等关联知识学习,促使学生丰富以专业学养为基础的就业创业知识结构。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质量和水平。
联合多方力量,共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充分发挥院校研究能力、企业资金实力,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本着“培养兴趣、训练能力、自主实践”的目的,高校可更多吸纳社会或企业资金、设备,为大学生搭建包括创业实训中心、创新实验室、创业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其中创业实训中心可采取模拟营运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加强大学生实习实训,提升其实践能力;创新实验室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增强其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比如长春光华学院与蛟河市青创空间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创办“蛟河创业园区”,集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新媒体研发、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在培养本地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卓有成效。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和院校可联合建立竞赛活动平台,以增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等的对接。创新创业竞赛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认知、交流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高校应以创新创业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学生科研等为基础,建立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联结校内校外的创新创业竞赛体系,为具有潜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富有创意的创业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对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的优秀项目,积极促进其落地大学生创业园并给予资助,优先推荐其获得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就业创业视野与品格。院校、企业及社会相关各方应积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视野与品格。一方面,可在学校官网、公众号设置“就业创业”专栏,设立企业家论坛,定期组织开展就业创业宣讲,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借鉴成功者的成长之道;重点扶持一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典型,大力宣传其创造精神和感人事迹,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另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夏令营活动,组织有创新创业潜力和意向的大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还可引导学生选择创业项目,支持学生在学校创业园开办企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具体的创业活动中,提升就业创业视野和品格。比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推出“社区里的歌——老年人文化服务计划”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策划内容积极向上、形式活泼新颖的活动方案,为城乡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沙龙、健康养老等服务,并获得政府购买部分服务、企业爱心支持,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创业视野与品格。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